连昊飞是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(Universidade Federal do Rio de Janeiro, UFRJ)人工智能硕士的在读学生。他热爱摄影和无人机,对科技的一切都怀有好奇与热情。
他与数据处理的缘分始于一次看似简单的个人爱好项目:为了统计自己收集的城市特色杯子数量,他最初使用Excel进行记录,但很快发现其便携性和可扩展性不足。于是,他主动学习了数据调取与存储的技巧。
这段经历也成为他迈向AI的开端。
直到AI视频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,他真正意识到人工智能的颠覆性。过去需要一个月才能写出的代码,如今AI只需几分钟就能生成。这种效率上的飞跃,让他下定决心投身人工智能的学习与研究。
循序渐进的课程体验
UFRJ的整个课程结构是比较循序渐进的,从Python编程与经济学导论开始,进入机器学习、深度学习,如今我已经学习到计算机视觉与可视化。
课程的难度,就像指数函数一样,越往后越陡峭。早期的课程相对轻松,更多是编程语法和基本建模。但进入深度学习阶段后,涉及的内容包括卷积神经网络(CNN)、循环神经网络(RNN)、优化算法以及图像识别等,需要使用GPU等高性能硬件。
记得在项目三,数据建模部分中,我提前两周就完成了任务;而在项目四,基于深度学习的市场细分预测时,我几乎拼到最后一天才交上,交完依然觉得模型还可以继续优化。
如今在图像处理环节,最大挑战是专业术语和计算逻辑的陌生感。例如卷积核的应用、特征提取的过程,既要理解数学原理,还要能在代码中实现。学习过程虽艰难,却能明显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在逐步提升。
让我感到与众不同的一点是,UFRJ的课程考核结合了客观题与主观题,后者要求学生以项目报告的形式,像向甲方交付方案一样,既锻炼了逻辑表达,又培养了实践思维。
AI在我的工作中的应用
我目前在星巴克担任门店主管,主要负责门店运营与统筹管理,包括每日客流、销售、库存等数据的分析,有时也会临时代理其他门店的工作。
《机器学习》是我在目前受益比较大的课程。我尝试将其应用到门店管理中,比如基于客流与销售数据建立预测模型,从而帮助制定库存调整方案、销售策略等。
以库存管理为例:过去每月两次的库存调整,需要逐一比对数据,仅核对与差异较大的部分就要耗费三到五个小时。我第一次做时甚至花了八个小时。后来我编写了数据比对脚本,将文件导入数据库,由程序自动完成差异分析。结果还是很明显的,我每次可以节省2小时以上的时间,还避免了重复、枯燥的人工操作。
在UFRJ的收获
在攻读硕士前,我也体验过一些短期技能课程。这类课程通常内容紧凑、体系完整,但缺少深度互动,答疑也有限,学习过程更像是单向吸收。
相比之下,UFRJ的硕士课程从基础到应用,逐步递进,学习更系统。同时既有项目驱动,也有讨论交流,学习群里有几个同学很活跃,我们经常一起讨论问题,有交流对象的感觉很好。
最重要的是,硕士学位不仅是学术认证,也能在职业发展中提升竞争力。比如我已把UFRJ的部分项目写进简历,简历曝光度和招聘方的关注度都明显提高,这是让我感到很惊喜的收获。
跨专业如何学习AI
我的本科专业、工作经历其实和计算机的关联都不大,但凭借着对AI的热情我还是坚持下来了。我知道有不少同学本身可能是零基础,想学又难以跨出这一步。对此,我深有体会,跨专业进入AI虽充满挑战,但也让人收获颇丰。
对于想要转型的同学,我认为关键是保持热情、打好数学和编程基础,并善于利用资源。
人工智能的核心是算法与建模,数学是它的语言。线性代数、概率统计、微积分是基础,很多复杂的模型可以通过数学公式简洁表达。
英语与编程建议结合学习。Python是解释性语言,很多操作与单词紧密对应,理解好英语能大幅减少学习成本。
在资源方面,UFRJ给了不少支持,比如学校会提供软件下载的教程,遇到获取的困难时,助教会直接上传打包好的资源。
同时,学校推荐了很多教材,内容很全面,这些教材也有中文版,所以学习起来难度降低力了不少。在学习过程中,我也接触了很多新资源,比如Kindle,能提供免费GPU运算,GitHub,有大量开源软件和训练好的模型,这些都减少了我的学习成本。
老师还推荐过一些检验成果的平台,比如Python竞赛网站、数据类网站。另外一个意外收获是,我因为GPU问题,顺便学会了用亚马逊云计算。
我想这不仅仅是技能的拓展,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。这种面向实际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思维,也是AI学习过程中非常宝贵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