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黑箱到透明,从使用者到规则制定者 | 专访UFRJ人工智能硕士秦嘉鹏

我本科毕业于软件工程专业,毕业后一直从事前端开发的工作。多年来,我参与过不少和数据可视化、用户行为分析、OCR图像识别相关的项目,虽然这些经历让我对人工智能应用有所耳闻,但对其背后的算法逻辑、模型训练方式几乎没有概念。

所以,我选择加入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(UniversidadeFederaldoRiodeJaneiro, UFRJ人工智能硕士。相比于之前的工作和学习经历,让我离AI更近了。

重新进入学术环境,目标更清晰

本科的软件工程课程更像一个通用工具箱,涵盖数据结构、算法、操作系统、计算机网络等基础知识,目标是铺开广度,构建计算机学科的整体框架。

人工智能硕士的学习则完全不同,它要求你深入钻研某一领域,并且亲手实现具体项目。从机器学习算法到神经网络,再到深度学习的框架应用和模型评估,我接触到很多本科阶段没有深入探索的内容。每一次动手实验都让我觉得耳目一新。

很多人会问,工作多年再回到学术环境,会不会很难适应?

我的感受是,适应并不难,甚至更加游刃有余。因为带着工作经验和明确的目标学习,我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、能用在哪里。和本科时“学而不知所用”的状态相比,现在的学习目标更清晰,动力也更强

UFRJ的学习收获

UFRJ的课程中,对我收获最大的是机器学习算法及其工程化落地。通过系统的学习,我不再只是局限于工具,而是能够理解这些工具背后的工作机制。比如,神经网络、支持向量机(SVM)、决策树等模型是如何完成分类、识别、预测等任务的。

更重要的是,我开始能从头到尾搭建一个模型,包括数据清洗、特征工程、模型训练、调参和评估。这种从“黑箱到透明”的体验,让我重新认识了人工智能的力量和边界

在资源方面,UFRJ的教授们会提供PPT、论文和参考书籍,比如《DeepLearning(深度学习)》这本经典教材。虽然对数学要求较高,但只要把线性代数、微积分、概率论等基础补好,就能跟上。系统的学习材料对我帮助很大,让我能在课下加深理解

比较有趣的是我们每周的跨时区答疑,国内在北京时间晚上6–8点举行,而巴西那边正好是清晨。课堂上,教授用英语授课,会有助教翻译即时传译。有时我能感觉到教授在讲笑话,但因为文化差异,缺少了一些互动,也让我意识到技术交流之外的“软技能”同样重要

为什么选择UFRJ

在市面上,也有很多关于数据处理和AI应用的培训课程,但我选择攻读学位有两个原因:一是时间安排更合理,二是专业匹配度高。更重要的是,学位课程比技能培训更系统、更深入,它不仅提供知识本身,还训练科研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

我也对比过国内的考研项目。国内考研对英语、数学等科目的要求比较高,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准备,我觉得短时间内完成难度太大。

刚好看到了UFRJ人工智能硕士的项目介绍,了解后发现课程方向非常符合我的预期,且时间安排灵活,非常适合像我这样的在职人士。于是,我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UFRJ

在线学习有着独特的优势,不止可以个性化规划自己的节奏,还可以立刻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。课堂上学到的算法,我能马上写代码试验,甚至融入到手头的一些AI项目中。这种学以致用的成就感,反过来又成为我坚持下去的动力。

但在线学习也是有挑战的,没有人监督的时候,尤其是我遇到数学推导或公式时,很容易打不起精神。所以我的方法是“基于时间块的弹性学习法”,把一天的时间划分为不同的时间块,每个时间块专注于一件事。有的时候实在学不进去时就休息或转去做别的事,缓解疲劳,做弹性管理,反而可以保证学习的连续性。

结语

虽然目前我还是在读,但回顾这段时光,我最大的感受是:带着工作经验再来学习人工智能,不仅让我学到知识,也让我看清了自己在未来的定位

未来开发者和AI的关系是协作而非竞争。AI会接手大量重复性的工作,如自动代码生成、简单调试等。而开发者的价值会体现在能否驾驭AI工具,比如掌握提示工程和场景拆解;能否识别AI的局限性,清楚它在哪些任务上容易出错;能否从业务需求出发,定义问题并实现创意落地;能否统筹全局,进行系统架构设计。

未来的核心不是“和AI抢饭碗”,而是“借力AI,做AI做不到的事”。

Leave a Reply